查看: 12909276|回复: 0

湖州竹派代表作《墨竹图》赏析

[复制链接]

520

主题

1751

帖子

5505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505
QQ
发表于 2015-1-26 11:22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更多»

x

湖州竹派代表作《墨竹图》赏析

湖州竹派代表作《墨竹图》赏析

文同,北宋画家。字与可,自号笑笑师长教师、锦江道人,世称石室师长教师。梓州永泰(今四川盐亭东)人。操韵高洁,能诗文,擅字画,尤擅长画竹。后人称他为“文湖州”,实在他从未到过湖州,只是在晚年受命出知湖州,但人未到任即逝世。然而他的墨竹画已名扬全国,学者浩繁,尤其是元代吴镇,汇集学文同画竹法的宋元画家25人小传,编成《文湖州竹派》一书,更向众人明示其派系的雄厚。而鼎鼎台甫的苏东坡,乃此中表亲,又是他画竹的学生,也多方为他彰扬,于是“文与可”也就成为墨竹画的宗祖。
文同之前的竹画,多为双勾着色,并且仅作布景。文同则单画竹,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竹的竿、节、枝、叶,并开创以深墨的叶为正面,淡墨的叶为后背。后人谓之墨竹画。画竹必先爱竹,文同作诗夸奖竹:“心虚异众草,节劲逾凡木”。他命其住舍为“墨君堂”,在周围广栽竹林,他不雅竹,赏竹,画竹,提出了“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的看法。他曾指导苏东坡:“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挺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然而他的画竹,不只是画竹之状,更是寄情于竹,借竹之荣、枯、丰、瘠,抒写人的悲、欢、穷、达。
《墨竹图》乃其代表作,绢本水墨,纵113.6厘米,横105.4厘米。竹干虽以简壮的笔画完成,但却细腻浮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,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“瘦节蛟蛇走”的形容。搭配两旁冉冉伸展的枝叶,组成蕴藉又不掉变更的竹画经典之作。文同奇妙应用±?*锋”使线条发生粗细与标的目的上的变更,就像被风吹动时竹叶的翻转。
此外,他也透过浓淡分歧墨色的交叠,制作深色叶面遮住淡色叶面的空间幻觉,正如苏轼所言:“以墨深为面,墨淡为背,自与可始”。苏轼曾以“若轻云之蔽月”、“若游丝之萦柳絮”、“若流水之舞荇带”等语形容文同的飞利剑用笔。本图竹干亦有多处牵丝般的飞利剑后果,但应为一道道在绢上加工而成,而非一蹴而就,反应出那时对于飞利剑美感的好尚与营求。
《墨竹图》的运笔不急不徐,叶片多锐利流利,凸起的小竹枝,则笔笔布满速度感和力道。苏轼以“兔起鹘落,稍纵则逝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,即是在阐明画中的┞封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。《墨竹图》叶片的结组方法没有定型的格套,像是画家细心察看竹叶生态后,天然懂得出的各类变更,而非后代成长出的如“介”字形的撇叶方法。
画一枝低垂而又“S”形倔曲向上的墨竹。用凝重圆浑的中锋画竿,节与节虽断而意连;小枝用笔迅疾坚挺,摆布睥睨;竹叶则八面出锋,笔底生花,浓淡相间,在叶尾折转处提笔露利剑,以示向背之势,离合无定,疏密有致,显示了作者深挚的功力。吴镇的《墨竹谱》,也是这种“俯而仰”的竹,谓之“纡竹”。纡者,曲也。文同似乎偏心画这种纡竹。相传他50岁后,疾病缠身,宦途掉意,心境愁闷时常画纡竹,“为垂岩所轧”,“屈已以自保,生意愈艰”,但又挣扎向上,实在这恰是他自身的写照。文同逝世后,苏轼在《跋与可纡竹》一文中说:“想见亡友之风节,其奋不顾身者盖如斯云。”
文与可画竹,胸有成竹;郑板桥画竹,胸无成竹。这个事理就是:先要“胸有成竹”,但动笔的的时辰,又不克不及墨守陈规,须顺手写往,千变万化。这也就是郑板桥所谓的“眼中之竹”、“胸中之竹”和“手中之竹”。
温馨雨蝶感情文学网首发 http://www.wxyd.cc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更多»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