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更多»
x
关于古韵与新韵的问题思考
程宝庆
所谓古韵,是指清代以前古人所编修的韵书;所谓新韵,是指民国以来今人所编修的韵书。
据文献记载,史上最早的韵书,是三国时魏国人李登所著的《声类》,可惜这本韵书久已失传。
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《切韵》,该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,是由由陆法言执笔,刘臻、颜之推、卢思道、李若、萧该、辛德源、薛道衡、魏彦渊等当时著名学者共同编写完成的。
此后唐代的《唐韵》,北宋的《广韵》、《集韵》、《礼部韵略》,南宋的《增修互注礼部韵略》、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(平水韵),元代的《韵府群玉》,清代的《佩文韵府》等,都是在《切韵》基础上修订完成的,所以此类韵书又被称之为“《切韵》体系的韵书”。
古韵书中不属于切韵体系的韵书主要有元代周德清编著的《中原音韵》,明代编修的《洪武正韵》。这两本韵书没有采用《切韵》的语音体系,其中《中原音韵》以当时的“中原之音”为基础语音。而《洪武正韵》是以“中原雅音”为基础语音。
需要强调的是,《中原音韵》作为曲韵,虽然在诗词界不太受重视,但在音韵学界、在韵书发展史上却是划时代的、里程碑似巨著。
目前在诗词界通行的韵书主要是平水韵和《词林正韵》,清代编写的《佩文诗韵》是一部标准的平水韵韵书。
笔者以普通话为基础语音,以《佩文诗韵》为样本做过研究,《佩文诗韵》共收字9176个,其中4617个字(含入声字1569个)不能谐韵,不谐韵率达50.32% 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二:
一是《切韵》是一部综合语音系统的韵书,就是说《切韵》并非以当时的官话作为基础语音。陆法言在《切韵》序言中说:“因论南北是非,古今通塞......萧颜多所决定”。就是说《切韵》既包含古音、今音,又包含方音,是萧该、颜之推等大家强行规定的。
由此,可以推测《切韵》从成书之时就存在谐韵不佳的问题。
二是时代久远,语音流变。《切韵》成书距今1415年,其间改朝换代,人民迁徙,导致汉语语音的改变。
此外,古韵分韵苛细、缺乏规律和难于把握的弊病也令使用者头痛抓狂。
既然历朝历代几乎都会重修韵书,既然古韵如此不堪使用,建立新韵体系就成为了一种必然。
自民国至今新韵韵书版本估计不下于百种。最早出现的新韵韵书,是赵元任先生1922年编写的《国音新韵》;民国时影响力最大、最权威的韵书是黎锦熙先生编写,1941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《中华新韵》(18韵)。
新中国建立后,196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诗韵新编》即是黎版《中华新韵》的翻版。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推荐的《中华新韵》(14韵),实际上与黎版《中华新韵》没有什么关系。
新韵书汗牛充栋,但没有一本得到诗词界广泛认同。为什么?
首先当然是韵书编写的质量达不到诗词界的要求;
其次是缺乏官方的权威推广,古代韵书都是皇帝诏令施行的,民国也是教育部颁布的。
其三是缺乏分韵的标准。没有标准,无论是非。新韵之所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就是因为没有标准。
在笔者看来,编写新韵首先要解决分韵标准问题。分韵标准解决了,现代汉语应该分多少韵部?某字应该分到哪个韵部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古人关于分韵的标准,开始是经验法,即凭感觉、凭共识。到了宋元以后,古人开始采用等韵图分析韵母的发音差异、声调渐关系。
《康熙字典》《明显四声等韵图》的说明:“夫等韵者、梵语悉昙。”悉昙是印度人识字用的拼音表,其方法就是将梵文的元音逐个轮流与辅音相拼而制成的音节表。中国古代文人根据这个方法对韵书加以分析,并仿照悉昙的模式绘制成了汉语的音节表,这就是等韵图。
等韵图虽然是原始的汉语拼音方法,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。
时下有学者主张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韵部加以分类,其实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方法。
真正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韵母的结构入手,对韵母的韵头、韵腹(主元音)、韵尾进行音素分析,看决定韵母之间谐韵关系的音素究竟是韵头、韵腹、还是韵尾?笔者将这个方法叫做“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”。
经过研究笔者发现:韵腹(主元音)与韵尾相同的韵母之间,具有完美的谐音关系;韵腹(主元音)相同,但韵尾不同的韵母之间也具有谐音关系,但谐音效果略差;韵腹(主元音)与韵尾均不相同的韵母之间没有谐音关系。
王力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《汉语音韵》中指出:“不同韵头的字,只要主元音和韵尾相同(如果有韵尾的话),就算是韵部相同,可以互相押韵了”(见王力《汉语音韵》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,第22页)。
为了以上结论笔者耗费了10多年时间。正当笔者准备为自己有所发现、有所创造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现,王力先生在我之前已经断言:“不同韵头的字,只要主元音和韵尾相同(如果有韵尾的话),就算是韵部相同,可以互相押韵了”(见王力《汉语音韵》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,第22页)。
前人太伟大,晚辈好无奈!
北郊村人程宝庆于识韵斋
2016/12/18 |